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同志们!
厚德载物,犹如初生婴儿。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刻在党旗上;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人民”二字永远重于千斤。可以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当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全党坚持学史、学史、行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党史学习教育核心要义的有力展现。我们要不断提高党史学习服务水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做到群众心里去呢? 今天我想从四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1、要让“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群众心坎里,必须下功夫为群众解难。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受到人民衷心拥护,就是因为党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从李大钊“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到长征途中女红军剪半条被子送给人民;从脱贫攻坚中“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员冲锋在前,无不彰显着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哪里最艰苦、最劳累,哪里就出现在哪里”的张思德、“心系全民、不忘初心、众志成城”的焦裕禄、“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黄文秀……一代代共产党人勇于担当、肯奉献、甘于牺牲,构筑起了共产党员的价值底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就要立足本职岗位,在为民解难中增强公仆意识和人民情怀。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做起。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时,下乡时常常自掏腰包,帮助困难群众; 在收留了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三名孤儿后,他的经济更加吃紧,甚至还献血换钱给孩子们补充营养,体现了共产党员时刻心系困难群众、把人民放在心里最高位置的无私情怀。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要把各项工作同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使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牢固、成果更加可持续,就要把最困难群众的安全福祉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守住”最困难的群体,“保住”最基本的生活,确保在新的征程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要从最突出的问题入手。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回避还是迎头赶上,是谈一谈还是一针见血,体现了党员干部的作风和水平。兰考连年遭受灾难,但焦裕禄没有被困难吓倒,以“敢教日月换天”的精神,带领兰考人民战胜了“三股恶势力”。事实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接“最烫的土豆”、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才能找到解群众难、解群众苦的切入点;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急群众之所急,解决好群众“急、难、急”的问题,才能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直接性更强、成效更明显的举措,真抓实干,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增进福祉、让群众享受公平。”当前,要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尤其需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拿出更多实实在在、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化解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矛盾纠纷,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第二,要让“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群众心中,必须下功夫抓重点、办实事。群众所盼,政府所想。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解决群众急事、难事、麻烦事放在心上。1932年,毛泽东同志到洋溪村考察农业生产,路过一座破旧的木桥,人走在上面很危险。他对同志们说:“党的干部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其他工作繁忙而忽视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在短时间内修建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事虽小,却体现了党性、党风。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建设美丽宜人、富足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动儿童受教育、学生教育、职工增收、病人医疗、老年人安居、弱势扶助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都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彰显了共产党人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的决心和定位。围绕重点任务办实事,注重从体制机制入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强调:“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急’的具体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论是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还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要完善体制机制,为常态化为民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制度保障。比如,云南昆明针对困扰市民的医院门口交通拥堵问题,通过“一院一策”优化道路交通环境;再比如,河北衡水积极稳妥推进20个民生工程,为民建立服务台账,确保工程落到实处;再比如,福建龙海派出公证员进驻便民服务中心,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个个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聚焦重点任务、办实事,要结合“十四五”规划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从“保障基层民生需求”到“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重点任务都与“十四五”规划重点内容息息相关,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衔接。聚焦重点任务、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必须贯穿“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进程,成为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时刻把关的明确要求。
3、要让“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群众心中,必须努力调查民情民意。政治的关键在民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群众忧患,缓解群众困难,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最根本的前提是要征求群众的需要和意见。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发布重要政策、重大决策部署之前,都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来到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江西寻乌,参观了47家地方商店和94家手工业商店,同群众工作,同群众谈话,确定了红军的城市方针。 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充分表明,只有面对面、心贴心地接触群众,调研民情、咨询民意,充分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各项决策部署才能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战线、深入下属单位、深入工作服务对象,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接触,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另一方面,要用好“网络”回音壁,通过民生热线、网上问卷、公众信箱等形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表达合理诉求,点对点、点对点地汇聚民意、汇聚民智。 同时,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主动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特点,梳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时间表”“路线图”“方案”,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期待。
第四,要让“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群众心,必须下功夫守住民心。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淅川县考察时指出,我们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史。人民是祖国,我们共产党为国而战、为国而卫,守护的就是人民的心。这一重要论述,饱含着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继续肩负初心,担当重任,为人民谋幸福,守住民心。 要解民忧。能不能紧扣群众心声、期盼、盼望,把惠民生工作做好,真正做到落到群众心里,既考验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也考验他们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困难群众放在心上,多做帮扶群众、帮扶群众的事。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围绕最突出的问题,疏通堵点、缓解痛点、消除盲区,切实解决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治安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加可持续。要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平安是人民群众永远的期盼。从这个角度看,安全对于民生、对于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是发展的最基本环境。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时期,简单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变得复杂,小矛盾长期积累就会酿成大灾难。
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不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人民群众就不让你安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更加周全,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制定更加全面的措施,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平安和谐的局面,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帮助人民群众致富。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穷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了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 不断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一方面,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大“蛋糕”,坚持发展,特别是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使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实。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进一步分好“蛋糕”,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的“钱包”鼓起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底气更足。
同志们,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就一定能兴旺发达。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心系人民,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始终坚持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定站在人民一边,深耕民情,当好“民官”,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