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专家观点】打通绿色消费堵点 有效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潜力

添加时间:2024-02-02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消费理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绿色消费发展呈现绿色理念渐入人心、绿色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但存在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绿色产品辨识度不高渗透度不足、绿色产品供给动力不足等堵点,需多方协同发力进一步释放绿色消费潜力。

一、绿色消费市场发展呈现四方面亮点

(一)理念转变:绿色消费成为年轻群体追逐的新风尚

近年来,绿色生活方式快速兴起,绿色消费理念渐入人心。《中国电子商务绿色发展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了解“绿色消费”,其中,“90后”和“00后”对“绿色消费”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分别达70%和79%。可见,年轻群体对于绿色消费意识觉醒程度更高。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购买绿色产品、交易闲置物品等方式积极践行绿色消费。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践行绿色消费方面,经常做到购买绿色产品的人数占比从2020年的不到四成,增长到2022年六成以上。《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也显示,有73.8%的消费者会在日常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或品牌,“90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度最高。

(二)需求增加:新能源车、绿色家电、二手电商成为增长引擎

在促进绿色消费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绿色消费市场发展成绩亮眼,重点领域消费规模增长迅速。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44.1%,市场占有率达到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占有率、保有量均创历史新高。绿色智能家电方面,今年京东“6·18开门红”28小时数据显示,省电空调、超薄嵌入式冰箱、智能集成灶蒸烤一体机等部分绿色智能家电成交额同比明显上升。“五一”假期,苏宁易购智能家电家居类商品、绿色节能家电同比均增长超过50%。二手商品交易方面,在数字化浪潮助力下,我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大数据显示,二手交易相关新设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20-2022年连续三年同比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如图1所示)。《2022年度中国二手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4802亿元,用户规模为2.63亿人,同比分别增长20%、17.9%。

图1 二手交易相关企业数量(单位:家)

(三)供给多元:绿色产品、绿色商场等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生产企业加入绿色转型行列,推出更多节能环保、绿色有机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生活的需求。2022年《618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打上节能标签的商品种类同比增长22%,打上有机标签的商品种类同比增长39%。《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有效用标单位达27246家,产品总数60254个,同比分别增长10%、8.3%,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服务行业绿色发展也正在兴起。目前,全国已经创建了500多家绿色商场,基本实现了2022年底40%以上的商场建设为绿色商场的目标。绿色化正成为餐饮住宿企业发力的重要方向,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我国已创建绿色饭店1500余家,相比于传统型企业,创建绿色饭店工作为企业实现平均节电15%、节水10%。

(四)流通转型:物流配送环节绿色转型提速

当前,物流行业正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从订单、包装、运输、仓储、回收等各环节发力,推行无纸化寄件,推广快递绿色化包装,减少二次包装,使用新能源车进行运输配送等种种做法,正推动流通环节的绿色转型。阿里巴巴集团《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3)》显示,2023财年内,菜鸟合计减少包装材料用量超18.4万吨,菜鸟驿站纸箱回收再利用量达2382万个,创下新高。2022年“双11”期间,菜鸟持续让包裹瘦身减碳,平均每个包裹减少15%的包材使用。据“电车资源”平台统计,2023年1-6月,我国新能源物流车累计销量超9.18万辆,同比增长24.7%。

二、促进绿色消费发展仍需疏通三方面堵点

(一)绿色消费市场管理不规范

一是标准认证管理体系“碎片化”,社会认知度有待提升。目前我国虽已基本建立绿色产品认证的顶层设计,但实践中仍存在绿色产品相关认证较多、不同标准认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够清晰、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不够顺畅等问题,标准认证体系尚未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2022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显示,除“中国能效标识”外,其他绿色可持续相关认证标准及标识的消费者认知度均不超过50%,听说过绿色产品认证的受访者仅35.9%(如图2所示)。

二是部分商家虚炒概念、以次充好,消费者难辨真假。近年来,一些企业以“绿色”名义大幅提高产品价格,甚至有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将“伪绿色”产品混入其中,以假充真,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绿色产品”的信誉。2023年《齐鲁晚报》发布的《山东居民绿色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不会辨别绿色产品的真假”“不相信厂商对绿色产品的宣传”是居民绿色消费的主要阻碍,分别占比52.73%、46.37%。

三是二手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约束,消费者难维权。在二手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交易背后的隐患也日益暴露。“准入零门槛”“C2C模式”等行业现状,加上用户信用机制不完善、部分平台监管缺失,给二手交易带来潜在风险,货不对板、以次充好、售卖假货、打擦边球等事件层出不穷,消费者在维权时也时常遭遇“找不到人”“退不了款”的困境。“电数宝”用户投诉数据显示,退款问题(22.1%)、商品质量(14.6%)、网络欺诈(11.0%)、网络售假(8.8%)、货不对板(8.4%)、售后服务(7.8%)等是2022年二手电商投诉的主要问题。

倡导绿色环保_倡导环保绿色生活照片_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倡导绿色环保_倡导绿色环保生活_倡导环保绿色生活照片

图2 听说过各类绿色可持续认证的受访者占比

(二)绿色产品市场普及任重道远

一是公众对绿色消费认识不全面,对绿色产品辨识能力不足。目前对绿色消费的界定不够清晰,公众也存在模糊的认识。不少消费者对到底什么才算是绿色产品、怎样才能购买到真正的绿色产品还存在困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22年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成居民表示不能分辨出哪些商品属于绿色低碳商品,消费者相关知识不够充分、商品相关信息不够完整或不够明确等因素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别。此外,绿色产品在销售和推广途径上和普通产品在并无明显差异,绿色产品销售区、销售摊位等专门销售渠道尚未建立,也不利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识别和购买。

二是现实因素制约多,绿色低碳产品渗透度仍待提高。绿色低碳产品价格往往偏高,受收入水平影响,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感到心有余而购买力不足,表示“绿色产品虽好,但价格贵、性价比不高”。种种现实条件制约下,绿色产品消费能力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纯电动车在县乡级市场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我国限购城市纯电动车渗透率为30%,非限购中等城市渗透率为23%;而县乡市场渗透率仅为17%。购买成本较高、充电设施不足、专业维修能力不足等是新能源汽车下乡的主要堵点。

(三)绿色产品供给动力不足

目前绿色产品供给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如成本、技术等因素制约着企业推进绿色转型升级,也进一步制约着绿色消费供给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供给结构的优化。

一是投入成本高。《中国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显示,42.3%的高耗能企业、39.7%的工业企业、31.3%的非工业企业反映,投入成本高是企业推进绿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普通产品相比,绿色产品从产品设计、材料选购、生产制造等各环节都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产品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且由于售价普遍偏高,产品一定程度上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在绿色转型成本管控与短期经营效益上面临矛盾,影响了企业生产转型的积极性。

二是研发能力弱。当前绿色产品供给上仍存在生产技术不成熟,研发创新跟不上等问题,难以满足绿色低碳消费需求。专利大数据显示,近年来绿色低碳相关有效专利数量占有效专利总量比重有所下降,由2018年的7.4%降至2022年的5.8%。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绿色技术创新人才,绿色技术创新强度较低,还有部分企业面临绿色技术体系分散重复、运行效率不高、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制约着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企业激励机制不足。绿色发展需要企业在技术、工艺、资金、管理上持续投入,也需要政策和金融层面的大力支持。《中国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财政补贴和技术帮扶政策需求强烈,65.5%的工业企业反映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是当前最希望得到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国绿色融资尚处起步阶段,绿色资金的类别较少、申报门槛较高,许多民营企业达不到申报要求,面临融资难题。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令部分生产企业缺乏足够动力改造和更新设备、开展研发、投入绿色生产运行。

三、推动绿色消费潜力释放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引导,推动绿色消费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完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规章制度,优化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企业、行业协会加强二手交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吃、穿、住、用、行、游等方面绿色消费品销售的统计,更好衡量和监测绿色消费发展情况。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加强与国际标准衔接,提升绿色产品认证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大对绿色消费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二)创新驱动,多方发力推动绿色消费供给能力提升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绿色采购力度,综合运用税收、补贴、绿色采购以及绿色金融、信贷等政策,助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绿色生态圈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低碳绿色的优质企业流动。企业要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强化绿色技术研发,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研发推广和转化应用;加强构建全链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探索建立产品为单位的生产者责任制,加快构建绿色节能流通链条。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加强合作,强化市场调研,识别市场绿色消费的新增长点,推出更丰富的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消费场景。

(三)需求导向,多措并举释放绿色消费潜力

加强对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正面引导,综合运用媒体广告、公益活动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强绿色产品的宣传,提升公众绿色消费的意识水平,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健康、低碳、环保的产品。积极推动绿色产品下乡活动,探索实施全国绿色消费积分制度,探索建设全国性绿色消费信息及绿色积分平台,定期发布经过权威部门认可的绿色产品清单或者购买指南。推出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激励办法,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绿色积分、直接补贴、降价降息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制造企业、线下商场、电商平台建立绿色产品购买指南或绿色产品专区,提升绿色产品认可度、辨识度,有效释放绿色消费潜力。

(来源:本文发表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第11期;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 杨道玲;研究实习员 钟晓萌;副研究员 傅娟。参考文献略)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hn-hy.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